2018年3月25日下午,在課程負責人李立明老師言簡意賅的介紹後,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意昂常務副院長、《中華疾病控製雜誌》主編葉冬青教授為我們帶來《中國公共衛生理論與實踐》第四講講座——“公共衛生歷史”。

葉教授從公共衛生的定義開始講起,追本溯源,引出“彰往而知來”看待歷史的觀點→,並以公共衛生歷史發展中關鍵的節點性人物連綴其中🚿。首先介紹公共衛生的起源,融合極簡人類史、人類通史🕵🏽♀️、公共衛生歷史為脈絡,將我們的思路帶回遙遠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時期👮🏻,早期人類對疾病樸素認識形成了最早的醫學模式🚁,並且已經擁有了自我保護的本能。

而後時間過渡到現代公共衛生時期🫓,以城市為特征的文明出現,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依次登上歷史舞臺🎟。神靈主義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機械論醫學模式逐漸發展。從以村莊為特征的部落文化發展到以城鎮為特征的國家文化。文明經歷了漫長的等待期👣🩳,掙脫愚昧和宗教的束縛,數學、物理學進入鼎盛時代,人類對自然和環境的認識不斷深入🤌,迎來了人和世界大發現的時代🤸🏿♀️。啟蒙運動將“人”作為主題🌨,宣揚以人為本,健康為重的思想觀念。公共衛生問題日益凸顯,已被充分認識到重要性。此時期公共衛生實踐開展🤾🏽🫵,公共衛生理論和科學基礎已奠基。葉教授以在西班牙塞戈維亞的照片生動地展示古羅馬城市📛、排水供水系統和輸水管道,生動而具體講述人類和瘟疫大流行漫長而曲折的鬥爭過程。
1830年以後,工業革命使得科學技術的發展迅速,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傳染病、瘟疫流行的時代終結🐒,非傳染性慢性病成為人類面對的主要疾病問題。由機械論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逐漸進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建立完善。公共衛生開始轉變為政府主導的有組織的保護健康的活動。
如今🌈,公共衛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形成♔,公共衛生學科化🍳,傳染病傳播幾已無國界之分👩👩👧。我國經歷連續漫長的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近70年來,中國的公共衛生從同疫病鬥爭🔽🕵️♂️,到如今已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為人民的健康與幸福保駕護航🧑🏼🏭。
最後🧓🏻,葉教授總結道:“世界上本沒有公共衛生,公共衛生因人類病苦而誕生,為所有人健康而立命,在社會危難時壯大,這是公共衛生的歷史。”以史為鑒👰🏽♀️,方知興替🍪,這也為我們引領著未來的方向🕯。
在本次講座中🗝,葉教授獨到的歷史觀點和淵博的歷史學識,為到場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公共衛生理論與實踐》講臺再次為聽眾展示了新的風格👁🗨🙅🏼♀️,介紹了新的知識。
意昂体育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
2018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