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當前位置: 意昂首頁 > 新聞公告 > 新聞中心 > 正文

淩文華教授《中國公共衛生理論與實踐》系列講座第七講——“公共營養與食品安全”

發布日期: 2018-05-04


  “病從口入”不僅指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問題導致疾病,更是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膳食模式會導致慢性病。4月15日✹,來自中山大學的淩文華教授圍繞“公共營養與食品安全”,向師生介紹了公共營養的工作內容,以及膳食相關的慢性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問題的真知灼見🙍🏼‍♂️。

1.jpg

與個體化營養不同,公共營養是研究群體飲食與營養的社會動態科學,工作內容與人群的膳食與健康息息相關。淩教授首先介紹了歷年來我國防治營養素缺乏的人群研究與成果,接著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的內容做了講解,並穿插著對應的食物與疾病關聯性研究的結果🕐,使聽眾得到更深刻和直觀的理解。同時淩教授也指出,膳食指南仍需更多地結合當下我國的膳食特點和國內科學研究證據🧑🏿‍🦰🐹,不斷加以完善🤲🏿,更合理地指導人們的飲食。

淩教授提出我國營養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是營養不平衡與慢性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負擔,合理營養膳食是慢性代謝性疾病防治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研究者應該開展更多膳食和慢病的關聯研究,為我國的膳食指南提供更充分的科學依據,同時也可以完善膳食質量評價體系,建立適合中國人群膳食特點的膳食模式🔮。另一方面,植物化學物(多酚、花色苷等)的慢病防治研究,需要進一步探尋劑量反應關系🌕,如需要攝入多少才可以預防慢性病🛐。其次,針對基因多態性,開展慢性病的個體化膳食營養研究,以及營養素和腸道菌群相互作用對代謝性疾病的影響,都是今後從營養膳食入手防治慢性病需要關註的問題🙅🏼。在食品安全方面,淩教授指出應加強食品風險評估🧸,特別是新化學物可能造成的環境和食品汙染🙆‍♂️、健康危害的評價。另外🚎,如何“從農田到餐桌”保障食品安全👩🏼‍⚕️,也是需要政府和社會各部門共同協作解決的重要問題。

2.jpg 

在講座中淩教授多次強調,要建立一個適合我國的🧑🏿‍🔧、有效防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膳食模式和膳食指南,這就需要我們公共衛生研究者開展更多的科學研究,提供更可靠的科學證據👨‍🎤。減少“病從口入”,我們義不容辭,任重道遠,大有可為。

                    意昂体育  

    2018年4月18日     

     


意昂体育专业提供:意昂体育意昂体育平台意昂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欢迎您。 意昂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