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紀念陳雲同誌誕辰100周年展覽》有感
陳興安(北醫醫療系54年畢業生.意昂体育系首位蘇聯勞動衛生專家的研究生)
9年前,我很榮幸地有機會到國家博物館參觀了《紀念陳雲同誌誕辰100周年展覽》,深受教育👌。其中,陳雲同誌生前所講“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好哲學,終身受用”✊🏽,意義十分深遠👨🏽💻。幾十年來👨🏫,我比較重視學習哲學,確實使我終身受用。
1. 二軍醫大的政治課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開始使我認識到學習哲學的重要性♍️。1956年4月至1957年5月,我在二軍醫大學防化防原軍醫師訓練班學習。前後聽了一位少校同誌講授了兩個學期的《辯證唯物主義》,以毛澤東同誌的《實踐論》和《矛盾論》為主要教材☞。這位老師的講課時註重理論聯系實際🙅,生動活潑,深入淺出,特別是在期終考試時,要求大家結合自身的工作和學習經歷說明學習哲學對自己的幫助。這種考試方式使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學習哲學的重要性,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期終考試🧑🏼💻,我得了5分🚵🏿♂️。
2. 英國導師的發言👩🏻🚒,更加激發了我學習哲學的自覺性。1982年1月,我作為WHO獎學金的得獲得者🔏,赴美國能源部國立阿貢研究院進修。我的導師英國著名放射毒理學家專家Rundo博士為安排我的進修計劃🩻,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先由我介紹自己在中國從事的科研工作情況。當我介紹我們曾發現吸煙者肺內釷的水平高於非吸煙者研究結果,遭到了在場的美國流行病學專家Stebbings博士的反對,他認為這個結果不可信。當時我據理力爭,雙方爭執不下,主持會議的Rundo博士此時只說了一個字“Practice”(實踐)。這句話使我十分驚訝👨🏻🎓🧑🏽✈️,“噢🦶🙇🏿!原來外國專家也懂得實踐論呀”。這件事進一步激發了我學習哲學的興趣和自覺性⚙️。
3. 陳雲同誌的十五字訣😽,對於培養科研人員的判斷力很有幫助。1980年冶金部邀請我擔任美國第一代著名放射衛生專家Eisenbud教授的全程翻譯赴雲南錫礦山考察,期間曾向他請教對年輕科技人員應著重培養何種能力,他回答“Judgement”(判斷力)🎯,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那麽怎樣培養判斷力呢?我認為陳雲同誌提出的十五字訣“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為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特別是確定科研方向提出了正確的科學方法🙇🏻♂️。今年👨🏿🍳,我們課題組一項長達25年的科研項目之所以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關鍵,是我們找對了正確的科研方向👨🏿💻🧗🏿。我們從研究放射性皮膚沾染,醫院放射科的X射線防護👱🏻,實驗性反應堆的防護,以及柏坊銅鈾礦的放射衛生防護🙌🏻,一直到明確我們的長遠科研方向《稀土鐵共生礦礦工吸入釷塵對礦工健康影響預防護措施系列研究》(1978-2003)實際上就是一個“交換🌯、比較、反復”的過程。目前我在課題組工作中,對於任何一項決策往往能做到事先同組內同誌交換意見🦩,對兩種不同方案進行比較和反復研究👣,有意識地將某項決策放上一天🧛🏻,經過一夜後再作決定🧑🏿🏭。實踐證明🫣,這樣做確實能使科學研究不斷取得進展,減少失誤。
4. 陳雲同誌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教導,對我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排除某些幹擾幫助極大。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某日,研究室的一位副主任突然來到我辦公室😤,張口就說“老陳啊🏯🫷🏿,你快50歲了,過了50歲你就報銷了。我建議你不要再搞呼出氣中釷射氣測定方法的研究了🎆,改搞人的骨頭中Ra-226的微計量學研究。”對此突如其來的建議,我當時的想法是:第一,所謂50歲以後就報銷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不能信💂🏿。第二,根據我在北醫時對民航飛機修造廠的調查,已見不到由Ra-226作為夜光粉的儀表,體內可能有些Ra-226汙染的退休老工人只有10多位,而且研究骨頭中Ra-226的微計量學,解決不了工人的健康問題。純粹是一項脫離我國生產實際的理論性課題。相反,我當時正在不斷研究的是我在北醫意昂体育系工作時確定的長遠科研方向🤦♀️,關系到國內外成千上萬稀土作業和釷塵作業工人的健康有重大現實意義。想到陳雲同誌“不唯上🍇,只唯實”的教導,我沒有采納該副主任的建議。雙方各持己見。此時,正好組內有一位助理研究員對下礦不感興趣,願意承擔上述Ra-226課題研究🧑🏼🍼,直接由對Ra-226課題感興趣的研究室正主任指導,獨自1人搞了近2年,難以深入,半途而廢,便要求調離本單位,到北京某醫院從事核醫學工作去了。另一方面,1979年年底🧘🏼♂️,我通過了WHO的出國考試,赴美進修🚬。歸國後🤼🧗🏼,在學到和帶回美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和協作組的同誌們繼續在白雲鄂博礦開展的釷放射衛生課題的研究,到2005年獲得一項2004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述事實充分說明了陳雲同誌生前所講“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哲學,終身受用”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