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切形式的校園暴力都是對兒童青少年健康權和受教育權的侵犯。有鑒於此,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3個會員國一致批準,將每年11月的第一個星期四設立為“反對校園暴力和欺淩(網絡欺淩)日”♉️。今年的國際日確定為11月2日💅,主題是“讓恐懼無處可去:結束校園暴力,促進心理健康和學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健康與教育教席(意昂体育平台)”以《從“校園欺淩”到“學生欺淩”🧜🏼:概念演變背後的中國努力》為題,深入采訪了十多位社會工作者🫕、教師、校長、學者和律師,從案例切入,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呈現了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中國立法機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界人士為預防學生欺淩所做的努力。

圖1 艾少丹與服務對象談心

圖2 服務對象畫作裏的“婦源匯”工作人員
艾少丹,社會工作者,服務於中國西部省份陜西省的一個公益組織——陜西婦源匯性別發展中心。
“作為一名社工👨🏽🎤,人格特質裏必須要有信任這個品格⚈,不管你的服務對象在說什麽🧑💼🕐,都要表現出信任。要從心底深處堅信🌑:即使是欺淩者,也一定有向好的可能,要通過我們的專業服務溫暖並轉化他。”艾少丹堅守著這樣的職業信念,她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引起了意昂体育平台馬迎華教授的關註🃏。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健康與教育教席(意昂体育平台)”的主持人,馬迎華教授傾30年心力致力於兒童青少年衛生健康事業。艾少丹講述的服務個案,讓她數次淚盈眼底。

圖3馬迎華教授在杭州市留下小學與同學一起編竹簍
在她看來,“呼籲學校引入專業社工模式👎,和家庭教育銜接配合;呼籲老師加強預防,做溫暖的🛳、有公平性的老師⚠️;培養‘信任’品格;堅守‘不評判’原則🪯;不給任何孩子‘貼標簽’……”
這些來自基層實踐的點滴經驗極其珍貴🚿,正是這樣一些點點滴滴的積累才可以久久為功🪜,最終實現校園物質和情感環境的安全✍🏿。

圖4 史慧靜教授在學術會議上發言
“最初研究時👱♂️,英文都是一個詞“bullying”🏌️♂️, 翻譯成中文是“恃強淩弱”的意思🤾🏼♂️👉。當時還沒有一個通用的用語,有“欺負、欺淩、欺辱、霸淩”👩🦼➡️,我們在上海研究,就覺得“欺負”這個詞大家用得比較多。”
作為中國較早研究學生欺淩的學者之一,史慧靜教授和團隊成員在2015年連續發表了3篇以“校園欺負”為主題詞的學術文章,全面介紹了歐美國家20多年間“校園欺負”研究從心理學向教育學🍮、社會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拓展態勢⚰️,並基於上海本地的實證研究闡述了城市中小學生和教師群體對校園欺負的理解、態度和應對方式🔆,用翔實數據佐證了欺負者🪃、受欺負者和旁觀者均會增加不良心理健康狀況的危險性🧈。

圖5 劉文利教授為論壇《後疫情時代的變與不變⚇:讓雲端的孩子擁有美好童年》做主題演講
主持研發了《全面性教育技術指南——國際標準在中國的潛在本土化應用(第一版)》的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基於她本人35年的性教育研究成果和經驗,認為該指南中涉及的相關態度、知識和技能對預防校園欺淩是非常有效的🍕。
“當你聽到別人對你有某些稱呼📿,或者是用某些詞來討論你、議論你🧒、描述你的時候👊🏻,如果你感覺不舒服,就一定要直接說出來。而且明確告訴他,你說這個話我不舒服🔯,請你以後不要再這麽說……”
劉文利教授針對很多具體的情境進行了生動😠、細致🔏⁉️、可操作的闡釋,包含“如何尊重身體🙍🏼,確定身體的邊界🥻;如何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如何對給自己帶來不舒服感覺的人際交往保持警覺🔼,說出感受並尋求幫助🪳;如何培養孩子們尊重、包容、多元的價值觀”等。
和學者普遍使用“校園欺淩”不同💅🏻🧖🏿♂️,律師更傾向於使用“學生欺淩”,這個在2020年10月17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0條中首次使用的法律名詞💁🏽。

圖6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條文截圖
法律條文的表述為:“學生欺淩,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

圖7 劉娟律師用“角色扮演”方式在學校做輔導🧍♂️🔬, 請老師同學換位體驗“被貼標簽”同學的感受

圖8 鄒秀圓律師走進學校為同學們講解《民法典》

圖9 郭雪華律師以案釋法走進新橋路中學
劉娟,北京金誠同達(西安)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陜西省律師協會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接受采訪前,她詳細梳理了2015—2020年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立法部門在各級各類文件中對“校園欺淩”“校園暴力”“學生欺淩”的表述和界定。
在山東三和德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鄒秀圓律師看來,概念的演變彰顯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立法部門對“學生欺淩”的界定越來越清晰,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郭雪華律師認為,學生欺淩是校園欺淩中的一種🤳🏽,特指在學生之間發生的欺淩行為☯️,行為主體更加明確👨🏿💻;校園欺淩的施害者和受害者既可能是學生,也可能是教職員工,還可能是其他社會成員👐;校園暴力包含校園欺淩,指涉攻擊性更強的行為。

圖10 李曉霞律師走進社區開展《未成年人安全知識》講座

圖11 張誌偉律師在小學做題為《兒童如何保護自己,遠離性侵》的講座
身為律師,江蘇維世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南京市律師協會未成年人保護與教育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李曉霞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協調溝通上。接受采訪的時間和地點𓀚,是她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小區的路途中間🧑🏿🔧。在她看來⛑,學生之間的事,能開班會解決的問題就不要到法庭上。
代理過多起學生欺淩案件的北京市百瑞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執行主任👮🏿♂️、北京市海澱區律師協會副會長張誌偉律師特別強調:“在欺淩的問題上不要泛化和過度,如果把一些本來是孩子們之間正常存在的碰撞⇢,或者說完全可以留有空間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的沖突而去由學校或家長過早地、不恰當地介入,用大人的思維和方式解決孩子們之間的問題,反倒會激化矛盾。”
在學校管理者心中🏃🏻➡️,李曉霞和張誌偉的做法和建議更容易得到支持、引起共鳴。
“在學校發生的欺淩事件,責任主體是誰?責任主體就是校長,因為老師歸他管🤴🏿,學生教育教學歸他管,所以這個責任主體就是校長。”
采訪中🙅🏻♀️,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第九小學侯明飛校長坦然承認🚴🏿♂️7️⃣:作為校長和管理者要勇於擔責,但也特別強調不能將這些概念泛化,建議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兒童身、心、靈的發育特點🥭。
在他看來,孩子之間今天吵👨🏽💻,明天好🤸🏻♂️,後天又吵,一天打打鬧鬧的🫃🏻,童年的快樂很多體現在這種吵鬧中😡🙆🏻。只要不出圈兒🦸♂️🧑🦱,不是惡意蓄意,不是持續重復欺壓侮辱🐈⬛,沒有造成身心傷害👨🦲,就要家校合作🤸🏼,善意引導,溫和化解,促進合作和友誼🏛。
同時,學校通過課堂內外的教學和活動設計🫃🏿,例如🏄🏽♂️,獨輪車訓練增強孩子對身體、認知和情緒的掌控能力;孩子和家長每年學唱一百首歌🧢,讓校園裏和家裏歌聲不斷;還有國際象棋、攀巖、皮劃艇……擁有安全和快樂童年的學生不會輕易實施欺淩行為。

圖12 侯明飛校長在學生中推廣獨輪車項目

圖13 王梅秀校長與孩子們活動合影
“從我35年的從教經驗看🧑🧑🧒🧒,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之間的孩子,下課了就在操場上滾在一起♉️,尤其是男孩子👨🏼🚒,這個年齡段如果沒有零距離接觸,沒有打鬧🎺,反倒會有問題🏊🏼。”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王梅秀說:“學校的重點要放到預防上🍊,通過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綜合施策,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和社會情感環境,讓欺淩沒有滋生的土壤。”

圖14 王大飛律師在做普法講座

圖15 校園照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有被欺淩經歷的大學生很多年後都無法忘記他在初中校車上遭受同班多名同學多次欺淩的經歷,問及當時是否告知了老師和家長😆,他說沒有告訴老師,但給家長講了一部分。因為他認為,老師知道了也不會管。家長聽了也並沒有在意,讓他自己解決☝️。雖然最終是他自己鼓起勇氣和那些欺淩者談判,終止了欺淩行為,但那些行為給他造成的陰影卻一直都沒有消失。
為了有效預防學生欺淩,北京市社會公信建設促進會秘書長王大飛律師建議學校引入信用監管體系,對於十六周歲以上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欺淩者,如果情節惡劣,後果嚴重,但又沒有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標準🏌🏼,由學校將其行為計入信用檔案👰🏼♂️,啟動信用懲戒🧑🏿🚒;律師李娟則建議學校信用防範體系設立一定要和保密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有效結合,同時啟動投訴綠色通道👨🦯🙇🏽、建立強製報告製度和調解製度等🧚🏿;加強家長培訓和家校宣傳的建議也被多次提及🪴。


圖16-17 教育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將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並將防範和治理“校園欺淩”列為重點關註內容。
然而🧣,面對學生欺淩的具體行為隨著社會發展的日益復雜而呈現出的多元化狀態,單一✬、簡單和線性的解決方法很難從根子上解決問題。一些學生欺淩案件中👩🔧,還會出現被欺淩者後來成為欺淩者的反轉🎫,旁觀者的復雜性也客觀存在🧙🏿♀️。當欺淩通過網絡手段實施時,分析和判定難度更會加大。越來越多的學者、教師、社會工作者和學校管理者傾向於從小增進學生的生活技能,培養社會情感能力♟👮🏼♂️,提倡父母采用正確的養育方式,家校結合🦺,註重學生身🤞🏿、心、靈三方面的能力訓練和提升,由外而內🛀,幫助學生構建獨立、強大、堅韌和智慧的自我🤙🏼。
當每個學生的內心都不再怯懦🈚️,恐懼將無處可去。
終結學生欺淩和校園欺淩📫,我們將持續努力🤸🏿,同時也充滿期待♠️。
(宋素麗 馬鈺 王斯宇 朱璠 祁甜甜 朱桂因 迪麗娜爾·阿布力克木)